谦卑地寻找出口——初读聂鲁达《疑问集》

时间:2014-12-03

  

随着年岁的增长,发现自己阅读“大部头”的能力在下降。原因,可以找出很多,比如,工作繁忙,再比如,照顾家庭,当然,还有运动,等等等等。但真的是这样吗,还是这些仅为偷懒的借口?我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够静。

关于心静,我想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才发现自己苦苦追寻的东西,居然静静地立在原地——自己最初的出发点,后,返璞归真;另外一种,是“纯天然”的,就像一句广告语,“你本来就很美”。后一种,得之尤不易。

结果是,我现在选书时,总是觊觎那些薄而精的,而对于那些大部头,哪怕是诺贝尔获奖作品,也是敬而远之。

一眼便看中了聂鲁达的这本《疑问集》,翻开后,方知为一本诗集。诗集也好。“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为诗人,但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有诗人的情怀。”

可人生总有一些事情,和你想象中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现实中的爱情,再比如说,实践中的法律……。不好意思,貌似扯得有些远了,我想说的是,原以为一本很薄而且留白甚多的诗集,读起来应该很快,结果,由书中文字引发思考的时间,远比阅读文本本身的时间要长,长很多。有些书,看起来很薄,读起来却很厚。

先引用《疑问集》外封上的一段文字来介绍以下聂鲁达这个人和他的这本书:“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出生于智利帕拉尔,19岁出版第一部诗集,20虽享誉全国,著有数十部诗集,被誉为‘人民的诗人’,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疑问集》是二十世纪拉丁美洲大诗人聂鲁达去世后出版的微型杰作,这本小书收集了三百一十六个追索造物之谜的疑问,分成七十四首,每一首由三至六则小小“天问”组成,聂鲁达的思想触角伸得既深且广——举凡自然世界、宗教、文学、历史、政治、语言、食物、科技文明、时间、生命、死亡、真理、正义、情绪、知觉,都是他探索的范围。”

在译后记中,译者写道:“这本《疑问集》,可视为诗人对生命的巡礼。聂鲁达抛下三百多个未附解答的疑问,逗引读者进入迷宫似的生命版图,欢喜地迷途,谦卑地寻找出口。”说实话,合上这本诗集以后,“生命版图”倒是真没看到,或许因为自己的欣赏水平还不够。但作者提出的有些疑问,确实起到了“逗引”的效果,让我“欢喜地”思考。而且当看到“谦卑地寻找出口”这句话时,我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了。

记得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讨论神话的文章,问:“神话的特点是什么?”答:“把意义转化为形式。”我想,这本诗集中的每一首、每一问都具有神话的特点,即引领读者去思考形式背后的意义。

自己离出口肯定还有很远的距离。这里只是记述目光离开书本,飘向窗外时,自己脑中呈现的思考碎片。也算是远离出口的黑暗中的一丝微弱的光亮吧。

“老灰烬经过火堆时/会说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我想,可以说的有很多,多到可以讲一辈子;但我还想,什么都不说,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世上可有任何事物/比雨中静止的火车更忧伤?”当时,可能是“雨中静止的火车”这样一幅场景,触发了诗人的忧伤。然而,世上忧伤何其多?往大了说,奥罕·帕慕克在其著作《伊斯坦布尔》扉页上写着:“城市之美,在其忧伤”;细碎点说,留守老人目送子女外出打工时的眼神。

“你知道大地在秋天/沉思默想些什么?”——想,春的萌发、夏的绚烂、冬的贮藏,或者,什么也没想,只是发发呆。

“幼年的我哪儿去啦,/仍在我体内还是消失了?”——幼年的我们,从未远去,只是在你愿意的情况下,在我们体内,或薄或厚地,被遮蔽。看到这个疑问,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句话,当你变成最初自己讨厌的人时,你也就成功了。想想,挺悲哀的。

“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长大,却只是为了分离?”——没办法,人从一出生,就是奔着死亡去的。我想,我们要思考的,不是为什么会分离,而是如何使分离变得有意义。

当然,诗集里并非都是这种哲人般的深沉思考,也有不时地突发奇想、机智的幽默和未泯的童心。如同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所说的,“从习俗的昏沉里唤醒心灵的注意力,将心灵指向我们面前世界的可爱与神奇,赋予日常事物新奇的魅力,激发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情感。”

“你有没有发现秋天/像一头黄色的母牛?”“在秋天过了一半的时候/你可曾听到黄色的爆炸声?”“为什么云朵那么爱哭/且越哭越快乐?”“稻米露出无限多的牙齿/对谁微笑?” “草原尚未因野生的萤火虫/而着火吗?”不得不佩服作者可爱的想象力。这些疑问的提出,已无需作答。

“橘子如何分割/橘树上的阳光?”诗集中还有一个类似的诗句,“太阳和橘树之间/相隔多少圆尺?”如何分割、相隔多远,我倒真的不知道。但“橘子”、“阳光”两个词,已能让人联想到无限美好,就像毕加索金黄的向日葵、幽蓝的星空,一样。

“为什么树叶会在/感觉变黄的时候自杀?”——美人迟暮吧。

“秋天的美发师们/把众菊的头发弄乱了呢?”——想想,还真形象呢。

“西瓜被谋杀时/为何大笑?”——死得其所。“你不明白苹果树开花/只为了死于苹果之中吗?”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我可以问问我的书/那真是我写的吗?”——有些是,有些则不是,你所做的,只是把“那幸福的闪电告诉”你的,“告诉每一个人”。

“为什么穷人一旦不再贫穷/便失去理解力?”——原本不属于他的东西奔向他,而他却不懂得拒绝。

“真的吗?忧伤是厚的/而忧郁是薄的?”——我只能说,忧伤是紫色的,忧郁是蓝色的。

“我不想动,为何仍动,/我为何不能不动?”——树欲静而风不止。

“对沙漠旅人而言/为什么太阳是如此差劲的伙伴?而在医院的花园里/为什么太阳却如此友好可爱?”——我敢肯定,作者是故意的。

“月光之网网罗的/是鸟还是鱼?”——天空中的月光,网罗的是鸟;水中的月光,网罗的是鱼。

“今年春天的树叶/有什么新鲜事可以重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太阳底下已没有新鲜事。

“在冬天,叶子们是否和树根/一起藏匿度日?”——叶落总是要归根的。

诗集的译后记名字叫《大哉小天问》,疑问可以很小,思考却永无止境。寻找出口,永远在路上。


 

打印此页 关闭页面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