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时间:2015-01-14

  

明媚的鹅黄色封面,正中间写着--The Catcher in the key 麦田里的守望者,简单、明了、干净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带着这部书的好奇和对封面的喜爱,我选择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就有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是一名中学生,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子,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让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卡迪拉克",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经常吸烟、喝酒、开口闭口都是脏话“他妈的”“混账”等,与同学打架。在他眼中基本上没有值得他高兴的事和值得他尊敬的人,他看不惯他身边的所有一切人和事,不愿意同流合污,以至于没有心思去读书,多次被学校开除。

霍尔顿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

到最后,霍尔顿内心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和感受。而这种精神下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使他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又被送到了某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学习,霍尔顿对一切一点也不感兴趣。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坏”孩子。

霍尔顿的悲哀同时也映射了作者的悲哀,一种时代的悲哀,对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这种社会风气的不满。塞林格在描述少年的内心世界的时候,笔触前所未有的真实。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以一个少年的口吻娓娓倾诉,通篇的粗口并没有让人觉得低俗,反而让我们更加贴近一个少年的内心世界,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缩影,他混乱的生活折射出的是一个年幼的灵魂因为无法与这个世界相融合而苦痛,这个世界却不会为他作出任何的改变。而即使自欺欺人或者用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最后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无法成为真正的叛逆。霍尔顿的颓废,没落,叛逆并没有遮盖住他人性中的善良和质朴,是这个人物最可爱的地方所在。

这本书中,可以读到青少年在跋涉人生途中的迷茫与不满。反顾我们当下生活中,有没有霍尔顿这样的挣扎者?一定不少。青春期的迷茫是必须面对的。每个处在青春时代的人,也许就是一个个霍尔顿。他们走过不少弯路、窄路、险路,甚至悬崖峭壁,然后再在苦苦的挣扎中站立、疾走、迅跑,最后踏上人生的康庄大道。也许手脚损伤,也许头破血流,也许心力交瘁,但终于会走过来,脸上浮起了坚毅的笑意。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塞林格借助笔下的霍尔顿,活灵活现的展现了自己的想法,用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那所谓“叛逆”的想法,讲述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过渡,大人与青春期少年之间的代沟。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望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是霍尔顿的梦想,饱含着一份期待,那个天真幼稚却又些许成熟的想法,内心孤独而又一直想坚守理想的形象,渐渐放大……

打印此页 关闭页面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