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时间:2015-02-05

  

一年两度的《和风静语》征文活动开始了,平时就读书甚少的我也很荣幸地被“邀请”参加了。由于我现在已经成家,平时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就少之又少了,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对我来说也许就是件比较奢侈的事了。当然,名人有云:时间是挤出来的!没时间去看书、阅读也许会被当成是一种借口。其实开展征文活动对我来说,也是提醒我在工作之外、闲暇之余要多读书、多看报,广泛涉猎、增长知识、提升眼界,这对提高自身素养和人生境界都有帮助。刚好前段时间我发现别人在用手机听书,自己顿时感觉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看书方式,于是就用手机安装了“懒人听书”软件,并下载了诸如《激荡三十年》等书籍的语音音频。就这样,自己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车厢里,戴着耳机静静地听着评书。这样的听书阅读,既省去了在动荡的车厢、拥挤的人群中手捧纸质书阅读的烦恼,也可以挤出时间来阅读并打发上下班路上的无聊时光。我想这将是我今后一段时间看书阅读的一种新方式了。

经过了一个多月时间的听书,最近我终于听完了《激荡三十年》这本书的全部内容。所以我就写下这些读后感想,以总结自己的读书体会。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的作者是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这本书早在2008年就出版了,可是我直到2015年才阅读它,不得不说自己是后知后觉了。但能够让我坚持听完这本书的理由就是这本书实在是太有吸引力,它虽然是写中国企业三十年的改革史,但是它又不像其他的历史书一样读起来让人感觉空洞、索然无味。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了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30年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从文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改革是始于思想解放,往往思想解放一旦被提到政治层面,接下来必定是轰轰烈烈的改革春雷,1978年如此,1992年如此,2008年也又如此。然而,中国的改革并非如中国官方媒体所宣传的那样,是中央决策层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产物,其实不然,历史以真相告诉我们,中国的改革往往是由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引爆的,是由一步步无奈的抉择所组成的。如联产承受责任制的创立,竟然是一群走投无路的村民为生计而做出的政治冒险;默许民营企业的存在,其实是中共迫于一群上山下乡返城无法就业的知识青年而作出的巨大的政治让步;整个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除了“检验真理标准”及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外,还有一场关于民营企业“雇工人数多少”的大讨论,而这场事关民营企业宿命的大讨论,竟然是因一位叫“年广久”的傻瓜引发的;更出人意外的是,最初政府招商引外资时,回来投资的港商竟然是当初被政府严打的偷渡客,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指甲钳大王”——中山的梁伯强。 

联想到我们现在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司法改革,同样需要我们全体司法干警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它是指通过对司法系统、制度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为重点,扩大司法民主,推行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司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司法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行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不完善、不适应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需要我们如今在司法改革中逐步加以完善和发展。司法改革中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要求我们工作中不断充实自身理论知识,积累办案工作经验;健全司法工作责任制,要求我们工作中规范司法行为,依法公正办案;人财物统一管理制度,体现了能者多劳、劳者多得的思想;这些具体的司法改革内容,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做“先知先觉”者,紧跟改革的步伐,切实践行“公正司法、执法为民”的理念。

改革没有先例可循,人生同样没有先例可循。每个活着的人都在继续着自己的人生,匆忙间停下时,别忘了回头看看,也许这样自己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打印此页 关闭页面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