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心中的那个小渔村

时间:2015-03-06

  

前两年初读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目录中第一章下的第一个标题是“谁人故乡不沦陷?”,让我这个在农村长大、而如今远离故乡的人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读完。熊培云用这本书展现了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

我没有熊培云的高度和视野,无从担忧中国农村的历史以及土地等问题问题,只有着对自己心中那座海边渔村的无尽复杂之情。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实地旅游,我们看到欧美国家或者日韩的乡镇农村,蓝天白云、大片的草地和森林交相掩映,上百年的古堡、木房子错落有致,汽车悠闲地开在寂静无人的公路上,原始古老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彼此遗忘了界限,厌倦于都市拼搏的人在这里诗意地栖息。而我那自幼成长的渔村,现在则是另外一种面貌:古老民居荡然无存,自家门前的小溪也已进化成为了水沟,暴发户相互攀比搭起的现代建筑光怪陆离,成才者打工者都已远离故土,鲜有归来,村头巷尾寥落的是妇弱老幼,不远处日复一日永不停歇的风力发电大风车机械地转着,费孝通念念不忘的那个“乡土中国”已经面目全非。

童年的夏天,小孩子永远是拒绝午睡,偷偷溜去海边游泳,直到父母担心地赶到沙滩上呼喊才回家,喝完一碗绿豆汤再去树底下捉还没脱壳的蝉,带回家等着它从壳里钻出来,还会为此欢呼雀跃;晚上,会和小伙伴们拿着手电筒在小溪里抓螃蟹,手电筒往水里身上一照,螃蟹就乖乖不动等着被俘虏。夏天虽然有很多的蚊虫,但是天上的星星多的数不过来,银河是条真正的“河”,萤火虫在眼前飞舞,青蛙在远处呱呱地叫。小时候家里没有空调,常常就在户外的露台上铺上席子睡一晚上,那种伴着星光涛声入睡、听着鸡鸣狗叫醒来的日子,是城市永远无法带给我的。农村的生活也让我学会了辨识大麦和小麦,见识了蚕豆的花其实很美。当然,呼啸的台风也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大夏天的门窗锁紧,窝在自己的床上裹着被子听外面阵阵的风雨声,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城市化的脚步一点点地吞噬着农村,不仅仅是土地,还有农村的文化和传统。农村的节日有各种传统,元宵节的灯会和焰火,端午节的粽子和龙舟,夏至日的用药草煮的蛋;农村的家庭有各种兄弟、姐妹、同族、妯娌,以及德高望重的族老;农村还有各种传统意义上的红白喜事……庆幸的是,父辈们依然在坚持着这些传统,不幸的却是,当父母们老去以后,我们还会坚持吗?

何时,我们才能不急于逃离自己故土的那片乡村,而是将其作为我们谋心所在并安然入睡?何时,我们才能不将那些传统视为繁文缛节累赘包袱,而是将其融入我们的血液不离不弃?希望在我终老的时候,能够重回海边的那座小渔村,蹒跚在小道上,回归亘古的人世夙愿。

打印此页 关闭页面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