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拷问与救赎——读迟子建的《晚安玫瑰》

时间:2014-05-15

 

时婕

第一次读迟子建是在几年前的读书会活动中,陈宗恺老师倾情推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不禁如获至宝。她的文字细腻流畅、率性轻灵,有着女作家难得的沧桑感和大气,记录了一段在历史与自然的交错中,充满了坚韧、温暖和爱的鄂温克人部落的故事。读完之后,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去年,无意间接触到了迟子建新出版的中篇小说《晚安玫瑰》,便忍不住花了半天时间将其细细品读,果然再次陷入无尽的沉思与叹息:

关于童话与现实

小说的背景是哈尔滨这座带着异国情调的北方都市,沉淀着上世纪流亡到哈尔滨的犹太人的故事和历史。中央大街、马迭尔西餐厅、犹太老会堂……这些带着沧桑印记的所在,在夜幕下闪着凄美的光。正如迟子建自己所说的:“《晚安玫瑰》故事发生的场景,我都走过。哈尔滨那些有着穹顶的教堂,带着鲜明的上世纪城市生活的印记。对犹太会堂来说,那样的穹顶在我眼里就是泪滴!这泪滴关乎故园,关乎爱情,关乎宗教,关乎生死,一言难尽。”

小说中的吉莲娜,一个年逾8旬犹太后裔,把异域认作故乡,永怀着一颗少女之心。似生活在童话中的公主。她终身未嫁,肤色白皙、装束优雅,令初见她的赵小娥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独居数十年的吉莲娜生活精致,每天早午晚诵经3次,无时无刻不在耐心地摆弄自己那些兼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花草。下午,吉莲娜会到咖啡店买杯咖啡,之后到中央大街买两个面包,“她是不吃隔夜面包的”。吉莲娜的生活几乎日日如此,直到25岁的房客赵小娥闯入了她的生活。

如果说吉莲娜始终“仿佛生活在童话世界中”,那么,赵小娥则无疑是生活在残酷的现实中。来自克山一个小山村的赵小娥是一名普通的报社校对员,她长相平庸、姿色平平,也不懂得穿衣打扮。在哈尔滨,她居无定所,两次租房都被意外逐出,还因此葬送了自己的第二次恋爱。初见吉莲娜时,赵小娥正经历自己最低谷的时期,她的男朋友宋相奎竟不知何时跟她的房东、哑巴姑娘柳琴在一起了。此时的赵小娥不仅失去了住所,更失去了爱情。她“脸上挂着泪痕,头发蓬乱,穿着红毛衣,咖啡色裤子,脚上是紫色运动鞋”,“像一只花哨的火烈鸟”。也许正是看到了赵小娥眼中奔涌而出的泪水,从不将房子出租给他人的吉莲娜破天荒地收留了她,并且不收房租,只需缴纳水电煤气的费用。

于是,两个生活在截然相反世界中的女人就这样相遇了。也许是出于怜悯,生性孤僻的吉莲娜对赵小娥照顾有加。她先是将赵小娥鸡窝般的卷发剪成了利落俏皮的短发,然后手把手教她如何搭配衣服。在吉莲娜的改造下,赵小娥仿佛脱胎换骨般,变得洋气、精神了不少。吉莲娜虽不喜赵小娥叫她奶奶,而事实上,她对赵小娥确实是亲人一般的疼惜。虽然两人有过数次争执,吉莲娜却始终像长者一般,一次次宽容地等待赵小娥重新回家。在吉莲娜身边,远离家乡的赵小娥终于感到了一丝家的温暖。日复一日,这两个性格、命运迥异的女性就这样越走越近……渐渐地,吉莲娜成了赵小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哥哥以外惟一的亲人。每一次赵小娥发生意外,吉莲娜都会为她长久地诵经,希望帮她洗清身上的罪恶与怨念。吉莲娜去世以后,赵小娥得到了她的老房子,也如愿得到了一个永远不会被驱逐的容身之所。

关于信仰与救赎

对生命本真的关注,是迟子建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她将爱与恨、生与死、罪恶与救赎……这些宏大的命题以巧妙的故事呈现出来。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她从一个部族的衰落,看到了所谓的“文明世界”对古老精神世界的摧残,唱出了一曲与大自然同生死的人类本真生存的挽歌。而在《晚安玫瑰》中,每个在欲望中挣扎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主人公赵小娥除了身世特殊,她的遭遇是大多数从农村出来后留在城里的大学生的共同际遇,无论在爱情还是在生活中,都处于劣势,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赵小娥的三任男友也都有着不同的代表性,受传统思想桎梏过深的陈二蛋,抛弃爱情选择房子的宋相奎,还有玩世不恭、及时行乐的悲观主义者齐德铭;被爱情和婚姻背叛后,生活放浪不羁的黄薇娜;历经风霜,但终其一生都保持优雅,内心丰盈的吉莲娜……

如果说赵小娥是沉溺于物质生活而灵魂黯淡的现代人的缩影,那么吉莲娜丰富的精神生活则构成了作者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美好愿景。她与音乐相伴终生,对生活有很高的品位和要求,时时处处都体现出高贵和优雅,映衬出无信仰、重物欲的现实世界的粗俗浅陋。而这种高贵和优雅,更应该归因于她内心的强大。这种强大,源自她的沧桑经历,源自她的宗教信仰,源自她曾拥有过的爱。圣徒般的悲悯情怀,使她由内而外散发出神性的光辉。直至临终前,她依然要让赵小娥相信,污浊的尘世也存在大爱,而爱是摆脱绝望的唯一途径。

吉莲娜的信仰源自她笃信的宗教,她说“一个人不懂得忏悔,就看不到另一个世界的曙光。”“我只是想让你懂得慈悲,慈悲会给人带来安宁和喜悦。”她试图以宗教般的救赎,为沉沦于物质欲望而丧失信仰的现代人寻找一条超脱精神痛苦的路径。这正如作者自述:“我让吉莲娜和赵小娥住在一起,其实就是想给赵小娥找一个精神上的‘教母’,因为赵小娥做不到自我救赎。”

迟子建把信仰归结为:“当信仰能给黑暗中的生命带来阳光,给内心带来安宁,那么你哪怕信奉的是一棵树,也是美好的;可是如果信仰变成了仅仅是对经义的枯燥诵读,而没有与人的灵魂产生共鸣,这样的信仰就值得怀疑。”

她痛彻地感受到:“现在这个社会太现实了,一切都讲求物质,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变得特别世俗化。年轻人不知不觉间成了房奴、车奴,沦为物质的奴隶。当然,他们沦为物质奴隶,大多是被迫的,有着沉痛的现实遭遇。但不管怎样,人还是要有精神信仰的。因为做精神的奴隶,人是在为自己活着;而做物质的奴隶,很大程度是为别人活着。我当然倾向为精神而活着的人。”

关于忏悔与宽恕

小说中的两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女主人公,除了有着各自令人同情和唏嘘的生世和经历外,都背负着弑父这一沉重的人伦的十字架:

赵小娥的母亲在一个中元节的夜晚被人强奸。在赵小娥出生三年后,养父意外发现女儿不是自己的骨肉,而是妻子与强奸犯的孩子。赵小娥的母亲从此被亲人邻里唾弃,郁郁而终。在屈辱中长大的赵小娥发誓为母亲报仇。终于,她在哈尔滨意外地遇到了当年的罪犯、同时也是她的生父——穆师傅。这时,事情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超过了强奸罪法律追究的最高年限,穆师傅再难受到法律制裁。赵小娥面临三种选择:第一,放弃复仇,切断与穆师傅的联系,忘掉此事;第二,坚决复仇,杀死穆师傅为母亲雪耻;第三,就是“认贼为亲”,父女相认,组成新家庭。

背负了三十年的耻辱,赵小娥内心的仇恨使她无法放弃报仇。于是,她精心策划了一场复仇:假意接近穆师傅,邀他去江上划船,伺机将不会水的穆师傅推入江心。这一不留痕迹的杀人计划,既能帮她逃脱法律制裁,又能了断一段孽缘。在江上,当赵小娥悄悄靠近背对自己的生父时,紧张地打起哆嗦。穆师傅察觉了赵小娥的异常,在父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相认后,穆师傅投江自尽。赵小娥如愿完成了复仇,且不用受到法律追究,然而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她一度精神失常进了医院。出院后,她内心的痛苦久久无法平息……

同样背负着复仇情绪难释怀的,还有吉莲娜。吉莲娜是遗腹子,出生于哈尔滨,母亲改嫁给一位犹太商人。吉莲娜长大后,日军侵略东北,与移居这里的犹太人订立计划,扶持他们在东北复国。吉莲娜的继父参与其中,为了讨好日本人,竟然帮助一位日本军官迷奸了吉莲娜。对于自己的继父、施暴者的帮凶,吉莲娜也选择了复仇,她隐秘地毒害了继父。日本战败后,那个日本军官也剖腹自杀。然而,在此后的六十多年里,吉莲娜始终在忏悔自己的复仇。她觉得,自己当初应该消泯仇恨。赵小娥复仇后,寝食不安,精神一度崩溃。吉莲娜把自己的相似经历告诉了她,并且说:“我杀了他,我要洗清的是自己的罪。”

迟子建用两位女主人公的经历,把忏悔与宽恕这一人性题材再次摆到了我们面前。当受害者的仇恨无法容纳宽恕,那么复仇后的忏悔又能否带来灵魂的安宁?迟子建借吉莲娜的忏悔与思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爱的力量消泯仇恨,从而洗清自身的罪恶。每一朵夜幕下的玫瑰,都需要用爱收敛自己的芒刺,用宽恕和忏悔来等待黎明——晚安玫瑰!

 

 

打印此页 关闭页面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