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合格的家长——读《拯救男孩》有感

时间:2014-08-05

 

陈奥琳

前段时间,我碰巧读了一本叫做《拯救男孩》的书,很有感触。本书的推荐者说:在中国人写的书中,可能还从来没有像本书这样全面而深刻揭示成长的秘密和危机的。

急功近利,违天逆时——现在的人都怎么了?

在书的序言里,有一个例子叫我感到惊恐。说: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98月,重庆、济南等地出现了剖腹产的高峰,因为新颁布的“年满6岁才能入学”的限制,急煞了那些9月临产的孕妇——为了让孩子不超龄读书,妈妈们争先恐后赶在8月剖腹产。据武警重庆总队医院产科医生称,该院有一个孕妇,预产期是10月,“竟要求我们提前一个多月剖腹”,而这名孕妇让孩子提前出生的原因,也是为了孩子入学。最后,经医生耐心开导和劝解,这名孕妇才“很不甘心”地离开。

作者举此例是想说明现在父母希望孩子尽早入学以求抢占先机,对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的急切渴望。但我从这个例子里,还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的无知,已经到了令人扼腕的程度。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胎儿经过产道是所有哺乳动物共同要面对的事情,这既是考验,更是恩赐。现代医学发达以后,为减少某些特殊产妇的风险而发明了剖腹产,虽无可厚非,但已是违背自然之道。现今竟有人以“不耽误孩子上学”为由,想要人为地大幅度改变孩子降临这个世界的时间和方式,真不知这是对孩子的负责任,还是极其不负责任;真不知这是现代科技的福祉,还是现代科技的悲哀!

虽然这现象只存在于少数人身上,但也足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呈现的病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皆有生长之道、兴衰之序,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对利益的追逐和对成功的渴求中已渐渐忘记了自然之道和自然之美,急功近利,逞一时之能,享一时之欢而罔顾自然的法则。我所担心的,是自然将会带来无情的报复。

阴盛阳衰、危机四伏——男孩的问题出在哪里?

《拯救男孩》一书中用大量的事例和数据来论证当代社会中,男孩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

一是智力危机。情况与我们观念中,与若干年前完全不同,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女孩的成绩、优秀率、助学奖学金的获得率都普遍高于男孩。从学习成绩这方面来看,男孩已全名溃散。二是体质危机。由于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重文化学习而轻体育活动,当今中国男孩身体素质之差已路人皆知,与社会中对男人的阳刚要求相距甚远。三是心理危机。真实情况与社会传统认知大相径庭,本来应该更加坚强的男孩却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更脆弱的情感。这一方面是因为男孩本身相较于女孩不善于表达和宣泄情感,一方面是社会对男孩的期待过高,认为男孩就是要有事自己来,另一方面还有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父教”不足。四是社会危机。明显可以看出,男孩的犯罪率要远远高于女孩,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四个危机构成了本书需要“拯救男孩”的基本出发点。然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书首先从教育制度和方式做出了拷问。

当前中国的学校教育,远远偏离了教育的核心目标。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教育制度,学校是工厂,教室是流水线,学生则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流水线上的产品不需要个性、不需要生命,只需要具备特定功能,满足预期需要即可。这种制度早已不符合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且其本身就带有根深蒂固的弊病。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曾感叹道:“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

首先是教育无视男女生的差别。男女生差别非常显著,却被传统教育一律无视了。比如,男生好动、女士喜静;幼年至青少年,男生发育和成熟普遍要比女生晚一至两年,由此带来的生理、心智的巨大差别;女士擅长语言文字类,更善于背记,因此相对来说更为适合“填鸭式”教学,而男生擅长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死记硬背”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等等。而目前的教育却罔顾这些差别,甚至于许多教师简单粗暴地将原本由于各种客观弱势所导致的表现较差的学生归类于“差生”或者“不努力者”而“放弃治疗”,葬送了许多本该有的美好前程。

其次是教育扼杀男孩的天性。男孩的生理(基因和激素)决定了他们喜欢蹦蹦跳跳、跑跑闹闹,可是现行教育制度却要求男孩规规矩矩、一动不动坐在那里,一坐就是四十五分钟。而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就是“不听话的孩子”,就是“坏孩子”。慢慢的,本该在运动的、冒险和与大自然接触中发展起来的男孩子们的独特优势就被扼杀了。

再次是社会文化的影响。当今文化对男女性别的分解定义越来越不明显,一个身边的例子,就是“超女”所选出的各类“汉子”和“快男”选出的各种“伪娘”,这给原本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对自己的性别判断和定义产生迷茫。再加上低等教育学校里男性教师比例的失调以及父爱在男孩成长经历中不断减少,也给男孩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本书接下来还分别从父亲、母亲、教育以及社会的角度阐述如何能让男孩更好的成长。我个人认为,作为社会中的人,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今的教育制度和社会风气是亟待进行改变和调整的。遗憾的是,这些恰恰是我们难以左右的,所以只能从我们自身做起,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父亲或者母亲。

打印此页 关闭页面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