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 拾遗补缺 直面历史 妙语连篇——读高晓松《晓说》有感

作者: 郑翼      时间:2014-10-30

很久没有认真的阅读纸质书籍了,埋首于工作之中,回家时深深的疲惫感,令自己难以找回曾有的对书籍的渴求。不过少年时的习惯仍驱使自己下意识的寻找一些能够使自己放松心情,获取知识的书籍,以滋润那渐渐枯竭的心灵。所以,我预见了《晓说》。

最初知道高晓松,是曾经那些熟悉的校园歌曲,接着则是那些无趣的国产电影,然后便是《达人秀》、酒后驾车……这个并不陌生的名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复杂、多面,甚至有些不太良好。《晓说》原本是他主持的一档深夜电视脱口秀节目,原本也从未曾接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观看了一集,顿时被其吸引,接着忍不住购买了他的这本杂技散文集。

看散文,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那优美的笔触,细腻的抒情,深刻的思想,令我久久不能忘记。高晓松的《晓说》则完全从另一个方面给我以深深的触动,那就是以碎片还原历史,以调侃叙述人生。与余秋雨的散文相比,可以说也许思想的深度无法与之相比,但是在内容的丰富性、表述的幽默性方面,独树一帜,确实别有一番味道。

《晓说》先后出过好几集了,从最初以历史为主要题材,逐渐向异域风情、文化差异等方面转变。但是毫无疑问,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以历史,特别是与我国历史相关的第一集《晓说》。在这一集中,高晓松以他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我们曾经错误认识的历史。真相,特别是历史的真相,往往是掩埋在后人制造的假象之下。

举一个例子。《晓说》中有一个主题是《妄人列传》,其中第一个人就是我们历史课本上大书特书的正面人物——康有为。在《晓说》中,这个我们曾经以为领导中国近代第一次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人物,其真实面目竟然是一个欺世盗名(公车上书事件与其无关、大量冒名他人奏章)、背信弃义(造成光绪帝被囚的元凶之一)、贪生怕死(独自逃生)、凶狠贪婪(以光绪帝为幌,骗取海外华侨捐款,并且刺杀不愿捐款的华侨商人)、贪淫好色(大兴土木,建造豪宅,娶了多房姨太太,并且还曾为了提高机能,移植动物器官)的伪君子、大骗子。回想其自己曾经在历史课本中所读的康有为、那些电视中演员表演的康有为,再看看《晓说》中介绍的康有为,真的感觉曾经的自己很天真。

另一个让我久久不能忘记的,就是《晓说》中关于近代史中国军阀战争时期,著名的“东北易帜”事件。在以往的历史书中,关于张学良东北易帜的过程都是非常的简略,对于其中的过程往往只字不提。在《晓说》中,高晓松以他在国外偶然购得的这一历史时期国民政府与东北之间数百封往来电报档案为资料,还原了这段历史过程,才使我们了解到张学良支持国民政府的真正原因,是蒋介石政府几乎倾尽全力的收买与巨额利益的许诺。正如历史不变的真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纵观《晓说》里,几乎每一篇都在改变、甚至颠覆你过去从课本上、电视中,甚至身边口耳相传的内容,这种感觉,让我惊诧于高晓松的广博知识,也惭愧于自己的浅薄。

在整部《晓说》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讲述美国日裔的。在这一篇中,高晓松让我真正感受到美国文化、“美国梦”无比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这一篇中,他介绍了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所有部队中,人均杀敌数量、获得勋章数量最多、阵亡数最大、最能打硬仗的一支部队——442团。这个团除了团长,团长以下,所有人都是由在美国出生的日裔第二代、第三代组成、第三代组成。当时在珍珠港事件后,所有的美国日裔公民,全部被送入了美国的集中营中。为了表示对自己所在的祖国——美国的忠诚,所有在押的日裔第二代、第三代青年写血书,要求参军,报效国家。当然,第一代日裔,也就是从日本移民美国的第一代人纷纷阻拦,但是依然无法动摇这些青年人的决心。最终,442团成立,虽然它没有被派往太平洋战场,但是被送到了欧战战场。直到战争结束,这个团的伤亡率高达130%,但是却是美国军中公认的“第一能打”,同时这个团人均杀敌数量、获得的勋章数量是美国建国以来,直至现在都没有能够打破的记录。高晓松在这里写道:无论原来是什么国家、什么民族,只要到了美国,他们的第二代,就会成为完完全全的美国人,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国家,忠于这个国家。看到这里,我不由掩卷而思——我们的“中国梦”真的能追上“美国梦”吗?

读一本好书,会令人知识增长,思想深刻。显然《晓说》做到了这一点。

 

 

打印此页 关闭页面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