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的公益检察答案

时间:2023-07-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既是对检察公益诉讼取得实践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推进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更高要求。如何在新时代深入拓展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突出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为新时代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深入拓展公益诉讼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人民至上回应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公益诉讼与国家治理大局和人民利益紧密关联,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具体、生动体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一方面要始终注重为大局服务,着力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守护安全生产”“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等工作,关注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受损公益,实施及时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对于涉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不明确事项”,主动跨前一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补强公益保护领域治理短板,适应时代之变和人民之需。

坚持自信自立发挥公益检察制度优势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孕育诞生的、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司法制度。作为国家治理新的法治手段,检察公益诉讼通过独特的履职形式,弥补行政执法监管盲区,既具中国特色,又体现“中国之治”。“实干铸就伟业,奋斗开创未来”,检察公益诉讼的制度优势是干出来的。在具体实践中,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在维护公共利益的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通过能动履职、形成合力,在个案、类案办理中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守正创新开拓检察实践创新成效

“两个确立”“两个维护”落实到检察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一是做好办案实践创新,在深耕重点领域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增法定办案领域,引入“智慧借助”等新型技术调查手段,进一步推动检察实践经验发展。二是做好制度机制创新,公益诉讼检察根据办案实践,已经成功构建出“简案快办”“检察官+技术调查官+特邀检察官助理”等制度,在用好既有制度基础上,继续用制度优化案件处理模式。三是做好检察理论创新,及时总结办案经验,撰写调研文章,为检察公益诉讼理论发展、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精细化治理贡献基层智慧。

坚持问题导向发挥系统解决关键作用

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老大难、硬骨头案件,要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运用检察智慧,以“我管”促“都管”,协同行政机关、专家学者等各方力量,最大效率解决公益损害问题。此外,“调研报告+检察建议”的履职方式,通过提炼类案办理经验,为相关行业、领域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最大程度拓展公益检察效能,绘就公益保护、依法行政和社会治理“同心圆”。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服务大局思考谋划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征程上,公益诉讼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要在行政履职与检察监督之间取得平衡,也要在城市发展与群众美好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根据城市特色、辖区特色,牢牢把握“公益”核心,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融入发展大局。

坚持胸怀天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是解决公地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每办一个案件就是一次积极探索。在基层办案中,需要找准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寻找可行、可试做法,敢用、会用手中正义之剑,直指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需要常怀“善学习”“求极致”精神,学习优秀办案经验、培塑高质效案例、善用先进技术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双碳目标落实等时代命题中持续发力,展现公益诉讼制度成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图盛景,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也是我们每个检察青年的。作为公益诉讼检察干警,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担好新时代检察事业的使命,通过扎实有效的检察履职,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检察智慧和检察力量。

 

打印此页 关闭页面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