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欺凌说NO!

时间:2023-06-13

      

校园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教育的地方,也是大家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在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然而在校园中,学生欺凌事件仍有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欺凌不仅给孩子们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他们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

什么是学生欺凌?

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学生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多发的时间为:课间休息时间、午休时间、没有老师看管的活动课时间、上下学途中等。多发的地点在:学校厕所、操场、学生宿舍、学校门口及周边、楼道、教室等。

学生欺凌有哪些形式?

河北省清河县曾通报一则学生欺凌事件:初一女生刘某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遭到7名同学的多次殴打,左侧第8~11个根肋骨骨折。经过警方鉴定构成了轻伤二级。该案作为刑事案件受理,经核查,7名涉案学生均不满14周岁。

这次事件中的学生欺凌是典型的肢体欺凌,即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有时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除了肢体欺凌,学生欺凌中最常见的就是言语欺凌。所谓言语欺凌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其中起侮辱性的绰号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例如看到某个同学胖胖的,就给人家起名叫肥猪之类的绰号。

相比肢体欺凌,不具有外显暴力性的言语欺凌很容易被忽略。但根据南京大学和中南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言语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肢体、社交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到了23.3%,是目前学生欺凌的主要形式。

除了肢体欺凌、言语欺凌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学生欺凌形式,那就是社交欺凌:故意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散播谣言、暴露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形象、孤立排挤他人等。这是一种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随着网络和我们的生活日益紧密化,一种新型的欺凌形式正逐渐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日趋严重的网络欺凌。网络欺凌主要是指,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英国一家儿童机构对1500多名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8%的青少年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或是认识的人当中曾有人受到网络欺凌,而在这部分人当中大约28%的青少年不曾向他人提起遭受网络欺凌的经历,并且有半数以上的人没有保留证据。这家儿童机构的负责人说,由于网络的影响面很大,又很难查到并制止匿名的欺凌者,因此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伤害往往更大,甚至发生过青少年因遭受同学网络欺凌而自杀的恶性事件。

随着校园网、微信等网络软件日益频繁的使用,目前网络欺凌在我国已经不属于新鲜事迹,和其他校园暴力不同的是,网络欺凌有时甚至会把家长也卷入其中,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除此之外,还有财物欺凌和性欺凌,财物欺凌,比如故意毁坏人家的财物,收保护费,敲诈勒索,抢别人东西之类的行为。性欺凌,就是通过使用与性相关的语言、动作或者其他方式使被欺凌者感到害怕,羞耻的欺凌方式。

发生学生欺凌的原因

其实,学生欺凌产生的最重要原因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有关:一、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二、独立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喜欢充当伙伴们崇拜的老大。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就容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另外一些青少年则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护能力差,受暴力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认为受点皮肉之灾可以消灾,反而助长了校园暴力行为的滋生蔓延。三、自我意识刚刚形成,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此时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然而他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处于有形无形的竞争压力之下,加上其他各方面的困扰、压抑,日积月累,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思想苦闷,就容易把压力转向他人和向社会实施攻击。四、有强烈的伙伴集团倾向。这些集团容易在不良头目带领下发展成为反社会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发展帮派成员,扩大地盘,打群架,成为团伙暴力的根源。五、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如果缺乏交往技能,则难以和别人沟通,不能愉快地相处,就容易出现孤独、彷徨等情绪问题。此时出现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很高。六、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激情报复,甚至演变成故意杀人。差生自认低人一等,对他人心怀嫉妒,或者是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哪怕是明知是善意的,也会当成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

如何应对学生欺凌?

《中国日报》曾发布一项调查,称参与调查的1002人中,有73.3%曾遭遇学生欺凌。

什么样的孩子易成为欺凌者?

典型的欺凌者有以下人格特征:霸道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理心,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可,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要突出。还有一些孩子看到欺凌者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以及附和欺凌者,嘲笑受害者无用,有些则借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这样就会成为被动的欺凌者。

为了避免孩子成为一名欺凌者,家长应该努力让其成为一名谦谦君子,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温暖的人,学会与同学互帮互助、友好相处,树立良好的口碑,从而获得同学们的尊重,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做到:一、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感到愤怒时,冷静冷静再冷静,保持三分钟的沉默,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与对方洽谈,如果不想与对方洽谈,那就选择离开。二、学会宽容,矛盾是普遍的,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与他人产生分歧,当产生分歧时,要学会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三、远离暴力文化。没有一本书籍一部影片或是一个游戏会给自己贴上暴力文化的标签,但一些文化产品确实会蕴含暴力文化,所以无意间会浏览到相关的内容,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有些同学受到暴力文化影响后,会选择崇尚暴力,甚至模仿暴力行为,这是万万不对的。希望能够保持头脑清醒,远离暴力文化,不受暴力文化的影响。四、远离不良伙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同学觉得欺凌者很酷,想与他们做朋友,后来自己不知不觉就成了欺凌组织中的成员。

当孩子遇到学生欺凌的时候,如何做才能避免受到伤害?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一、树立自信心很重要。当你对自己充满自信,散发出强大的气场,他人的言行不会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时,那么你就自带主角光环了。因为欺凌者之所以欺凌别人,就是想从被欺凌者的弱小中获得自我满足,获得优越感,所以他们往往选择那些极不自信的同学下手,你越自信受到欺凌的机会就越小。二、找到小伙伴结伴而行。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受欺凌者很多是那种独来独往的相对孤僻的学生,如果你可以融入一个群体,几个小伙伴结伴而行,可以降低被欺凌的概率。三、谨慎交友。为什么一个人的朋友圈非常重要?比如很多贩毒的案子中,贩毒的青少年之所以去贩毒,就是因为他的朋友圈乌烟瘴气,里面有很多吸毒的人。如果你和争强好斗、有暴力倾向的人,或者尖酸刻薄、爱拉帮结派的人在一起交往,很容易被卷入学生欺凌中去。四、注意远离欺凌多发地。在学校或者学校周边总有一些地方是欺凌多发地,这些地方一般都远离成人的视线,坏事情容易发生在阴暗的角落里,比如空旷的天台,校园旁的小巷子,操场的小角落等等。为了避免遭受欺凌,要减少在这些高危的地方停留的时间与次数。如果真的要在这些地方逗留,最好有朋友陪同。放学也要记得按时回家,走大路,少走人少的地方。五、如果不幸遭遇欺凌,一定要记住,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必要时及时向路人、同学、老师呼救求助。

 

打印此页 关闭页面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