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来自新疆喀什地区基层人民检察院的青年干警,今年6月底,根据院党组的安排,有幸赴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挂职学习。从雄奇的帕米尔高原出发,带着喀什的风和梦想,来到有着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相隔5000多公里的漫漫长路,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历练。
3个月的工作和学习时光,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静安检察干警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看到了法律人的坚守和担当;在这里,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提升、为法治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在这里,我有收获、有感动,更有激励。
初见 · 静安
六月的静安,一半阴雨,一半阳光,与故乡“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不同,我对静安的第一印象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繁华与传统共融的柔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核心区,首部党章诞生地,红色资源丰富、人文环境优雅、城区治理精致,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共生的魅力。
初到静安区检察院,领导和同事在生活上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亲自安排我的食宿问题,使我很快克服了初到异地所面临的时差、气候、饮食等困难。在这个温暖的“静检”大家庭里,有务实担当、锐意进取的检察干警,有先进的检察理念、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业务模式,那些年轻而忙碌的身影,让我感受到朝气蓬勃而又充满生机活力,能来到这样一支先进、光荣的集体,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履职 · 淬炼
我被安排在普通刑事犯罪检察部门挂职锻炼,因人口、经济、地域差异较大,静安区检察院的案件来源较多且种类丰富,面对更为紧凑的办案节奏和诸多全新的知识领域,我感受到了不小的“本领恐慌”,但部门领导和同事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耐心指导我熟悉内部的办案流程和工作模式,为我安排了办案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解答我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让我迅速适应新环境、新岗位、新任务。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炼,挂职是“炼钢”而不是“镀金”。在过去的三个月时间里,我直接参与办理案件15件,涉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7项罪名,从最初的阅卷、提审犯罪嫌疑人、制作讯问笔录、撰写案件审查报告,到对案件的多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起诉书,再到辅助检察官出庭公诉,我都亲历其中,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也让我更加深入地学习到了静安区检察院的先进工作思路和办案经验,对“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为了尽快让我上手岗位工作,部门安排我多次参加检察官案件讨论会,通过听取检察官们的发言,我进一步了解了更多疑难复杂案件的类型与特点,受益匪浅。在针锋相对的观点下,是检察官们充分运用法理,严密地推理论证和丰富的判例支撑。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检察人员,不仅要具备流利地、完整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更要有法律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作为一名检察人,我特别珍惜每次“听庭”的机会,听庭比任何文字或者视频的展示都要震撼和生动。挂职学习期间,在检察官的带领下,我走进法院听庭5场,通过聆听全国模范检察官马玮玮出庭支持公诉一起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的庭审,深刻感受到其公诉过程精雕细琢、法律文书表达规范、适用法律精准有力、质证扎实有序、发问精准明确。我对庭审程序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更加熟悉了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理论学习帮助进一步开拓视野、淬炼自我。我参加了静安区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扩大)学习会议,听取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改革开放大局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党性淬炼中坚守了检察初心;参加党支部组织的瞻仰中共中央秘书处旧址活动,我体会到一名优秀的检察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法律功底,还应当具有像党的秘书工作者一样的忠于使命的政治素养、深藏功与名的大局意识,立足当下践行检察誓言,去做人民的司法者,去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收获 · 成长
回顾这段挂职经历,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业务的提升,更是心灵的成长与视野的开阔。其实,我更喜欢用交流学习来定义这次上海之行,静安区检察院有诸多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需要我继续去研究,更有许多优秀的榜样值得我去学习。在这里,我看到了检察官们以“求极致”的态度攻坚疑难复杂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将“为民”情怀融入检察初心,切实回应群众所盼;集聚点点“微光”力量,只为守护“少年的你”。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感受到了静安检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我也将会把这份收获带回喀什,将学到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办案实践中,真正做到“有所学、有所获、有所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次挂职学习之旅让我找到了自己新的方向和目标,工作与生活中的收获成长也让我对检察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不辜负组织对我的培养与关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履行好岗位职责,努力把学习交流成果转化为高质效检察履职的更强动力,为沪疆两地检察事业的携手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文字丨巴楚县人民检察院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