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寄递毒品犯罪呈现四个特征|“云”发布

时间:2022-06-24

      

6月24日上午,静安区检察院举行网络新闻发布会,通报2017年-2021年寄递毒品犯罪案件办理情况,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云”参与。

会上,静安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张忠平介绍了近五年寄递毒品犯罪案件办理情况、工作机制和相关举措。

近五年,静安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毒品犯罪案件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利用寄递渠道实施贩运毒品犯罪数量总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在毒品案件中的比例也从2017年的6.0%增长至2021年的36.4%。

寄递毒品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一、涉寄递冰毒仍占多数,但近两年寄递的毒品明显呈现由传统第一代、第二代毒品向第三代新精神活性物质“蓝精灵”“犀牛液”“上头电子烟”等转变的趋势。2021年办理的4件涉寄递毒品案均为贩卖合成大麻素案件,涉案总量达554.8克。

二、跨省、跨境贩运毒品问题凸显。跨省寄递毒品案件占比达50%,跨境案件占比18%;市内寄递毒品案件中,利用同城“闪送”“跑腿”寄递毒品的案件高达83.3%,智能快递柜、“闪送”等物流新业态仍存监管盲区。

三、涉寄递毒品案件的被告人趋年轻化。此类案件全部被告人均为60岁以下,其中30岁以下占49.1%,比同期毒品犯罪案件中30岁以下被告人占比高出29.7个百分点。年轻人利用“网络+寄递”的毒品犯罪模式,隐蔽又快捷,给侦查增加难度。

四、近五成案件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刑罚。涉寄递毒品案件中,一审裁判获刑36件53人,其中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到十年的10件15人,人数占比28.3%;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以上的5件8人,人数占比15.1%。

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检“七号检察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寄递安全的监管,静安区检察院不断加大寄递违禁品犯罪打击力度,强化寄递安全监管法律监督,共同筑牢寄递行业安全防线:

一、深入学习研究,开展专题研讨。通过检委会学习、检察官授课等方式组织干警认真学习“七号检察建议”及相关典型案例,并以办理的寄递新型毒品合成大麻素案件为切入点,邀请专家、学者、一线执法和司法办案人员等进行专题研讨。

二、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联合邮政管理部门等会签《关于建立邮政监管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联动机制的意见》,形成监管合力;定期与公安机关、邮政管理局召开联席会议,排查案件办理中涉及的寄递行业监管问题,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发力。

三、强化法律监督,以“我管”促“都管”。针对案件办理中发现的利用邮寄快递、智能快递柜等形式完成毒品交易的问题,先后向相关职能部门和涉案企业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切实做好收寄验视,强化智能快递柜的备案、检查工作,细化“三项制度”操作规范,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四、积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及时向媒体、社会发布推动落实“七号检察建议”、严厉打击寄递毒品犯罪的工作情况。深入寄递企业开展法治宣讲,在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协同相关部门开展法治宣讲,普及禁止寄递物品的种类及识别方式,增强公众和寄递企业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过视频,媒体记者代表对寄递毒品犯罪案件呈现出的新情况、新趋势、新难点等进行了提问,检察官作了详细解答。

打印此页 关闭页面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